《以法之名》幕后独家揭秘:对话以法之名总制片人敦淇

2025年7月7日 资讯(1186) 评论(0)

《以法之名》幕后独家揭秘:对话以法之名总制片人敦淇

“永远追求别人没做过的类型,寻找‘一招鲜吃遍天’的题材。”虎鲸文娱敦淇工作室总经理、总制片人敦淇在阐述《以法之名》创作初衷时强调。

公检法司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,怎么拍出新意?大众印象里,检察官角色像是公安结案后的“审核中转站”,缺乏外化的行动张力,而《以法之名》将镜头锁定在“刀刃向内”的检察侦查部门——这一鲜少被影视作品触及的领域。剧集播出后引发的热烈讨论,印证了这一选择的前瞻性。

敦淇坦言,《以法之名》创作难度极大,剧中角色洪亮“出力不讨好”的感慨,恰是创作历程的写照。“三年采风、三年研究、三年反复推翻剧本”,最终在最高检全程的专业指导下,作品得以最大程度保全艺术完整性。“能完成这部作品,本身就是一次胜利。”

作为曾打造《甄嬛传》《幸福像花儿一样》《金婚》等经典剧集的金牌制片人,敦淇在加入虎鲸文娱的第八个年头,依然带领团队保持着自驱力与创新性,冲在平台内容生产一线,做自制、做原创、做系列化作品。目前,敦淇工作室自制剧项目丰富,待播剧包括《踏雪寻踪》《下神》《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》《谢谢你,听见我》“《追诉》三部曲”“《重生》系列”等。

《以法之名》热播期间,优酷情报局对话了虎鲸文娱敦淇工作室总经理、总制片人敦淇。下文,是详细内容。

敦淇说,他与导演傅东育有一个创作共识:“一招鲜吃遍天”。何为“一招鲜”?即永远追求别人没做过的、能敏锐抓住独一无二特质的新鲜选题。

在题材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《以法之名》,是国内首部聚焦“检察侦查”职能的电视剧。它首次将镜头对准了检察侦查工作这一维护司法公正重要领域——“检察侦查”部门,让检察官从“司法符号”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感,更让民众增加安全感与幸福感。

Q:傅导说一开始您递给他的剧本不是《以法之名》,能聊聊详细过程吗?

A: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转折。三年前,我带着另一个项目去找傅导,但他觉得内容同质化严重,创新点不足。不过这次沟通很重要,因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关键的共识:我们都追求“做别人没做过的”,寻找那种“一招鲜吃遍天”的独特题材。

就在探讨如何突破、如何抓住观众最想看的内容时,我们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的彭诚主任也在交流。傅导提到,大众印象里,检察官角色像是公安结案后的“审核中转站”,缺乏外化的行动张力。但彭主任立刻指出,强行动力的检察官我们也有。她介绍了最高检的第十一部,一个“刀刃向内”的部门——专门查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,是监督执法者自身的职能部门。

特别感谢彭主任在选题上的方向指引,也庆幸我们敏锐捕捉并锁定了“公民受司法约束,执法者更应被司法约束”这个核心亮点。当然,过程充满了挑战。傅导和我在司法专业知识上近乎“小白”,选题方向确定后,我们手头只有一个概念。

为此,我们历时三年、跨越四省、十几个城市、采访了100多位检察官,整个制作过程中,最高检彭主任为我们配备了专家团队全程保驾护航——从剧本策划阶段开始、历经拍摄期、直到后期剪辑和初审,专家们都深度参与,这是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。得益于最高检深度、实时的专业指导,《以法之名》最终成片得以最大程度地保全了艺术完整性。

我之前拍《产科医生》《急诊科医生》时,专业指导通常只在拍摄期间介入。像这样从剧本源头到最终成片,专家全程深度参与、严格把关的情况,是唯一的一次。36集体量送审后,剧集的“任督二脉”——核心情节、人物框架与精神内核都得以保留,最终能与观众见面,这本身就是一次胜利。也正是所有人齐心协力,才最终孕育出《以法之名》。

Q:这部剧希望观众从中感受到什么?

A:《以法之名》的定位非常明确。首先,它扎根于一个经市场验证的、广受欢迎的题材领域,像《人民的名义》《巡回检察组》《扫黑风暴》这样的全民爆款剧,都证明了观众对优质法治现实题材的强烈需求。

同时《以法之名》拥有独一无二的题材红利,国内荧屏首次系统展现最高检十一部“刀刃向内”,观众天然关注司法体系中的复杂案例与纠错过程。他们渴望看到正义如何战胜邪恶,期待获得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”的快感。

《以法之名》正是要满足这种深层心理需求,通过展现检察官抽丝剥茧、向内“刮骨疗毒”的艰难过程,让观众深度参与这场关乎公平正义的较量。我们有信心它能引发全民讨论。

为什么我们有这个信心?因为它精准命中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关键:一来,生动展现改革开放进程中交织的复杂利益、人情世故与人性挣扎;二来,深切触及了中国司法改革进程中的难点、卡点,甚至预见性地呼应了国家法治建设的前沿动态,就在我们剧集播出的当天,最高检检察侦查厅正式挂牌成立。

这其实反映了中国法治进程的动态发展。剧本创作可能历经两三年,但司法改革与法治建设日新月异,许多创作初期尚存模糊地带的问题,可能随着新政策法规的出台而变得清晰明确。因此,“动态管理”的理念不可或缺——作品必须与时俱进,呼应最新的法治精神和实践。

当核心设定需要调整时,专家能迅速提供专业且可行的解决方案,引导我们将角色塑造得更具“灰度”而不是非黑即白。这样既满足了要求,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人物的复杂性与个性内核。

检察官不是符号,他们同样面临孩子上学、家庭关系、人情网的压力,在天理、国法与人情间进行灵魂拷问;这部剧不仅讲案件,更清晰地告诉观众,如果在司法执法过程中遭遇不公,你可以向检察侦查部门申诉。老百姓知道冤有处诉、理有处讲,能极大提升公众的司法获得感、安全感和幸福感。

敦淇富有冒险精神和好奇心,无论在传统内容行业还是如今虎鲸文娱的内容海洋里,他始终保持求知与创新。在加入虎鲸文娱的八年里,他不仅完成了一场从传统制片人向大厂金牌制片人的成功转型,也带领团队做自制、做原创、做系列化、做有国际视野的作品。无论形式如何演变,敦淇坚持初心不改:好内容必须拥抱观众,直抵观众的情绪、情感乃至灵魂。

敦淇坦言,平台成立自制工作室,有效解决了传统民营公司面临的核心痛点——选题、融资、发行与回款,让团队得以专注内容本身。

Q:由台入网,影视行业一路走来,您觉得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?

A:我是2017年11月28号入职的,今年是入职的第八年。回头去看,我觉得我变成了更好的人。

我在影视行业的从业履历,可以分为两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是传统制片人,从2006年《金婚》我开始跟晓龙导演合作,那时创作团队分工非常明确,大家工作配合默契,幸福感很高,可以说是流程化的生产管理。2006年到2017年,我们做了很多爆款——《甄嬛传》《金婚》《芈月传》《急诊科医生》《红高粱》《功勋》……

当时我是团队年龄最小的,从2014年网络元年开始,我敏锐感觉到变化,做剧的生态业态跟之前不太一样了。拍《甄嬛传》的时候,乐视才刚刚冒头,长视频也才起步。但到了2014年拍《芈月传》,才两年,行业就水涨船高了。我感觉这个行业会有巨变,作为一个传统制片人,需要对趋势有判断,对行业有洞察。

一路走来,我非常感谢时代给予我们这代人的红利。我2000年电影学院毕业, 2004年拍《幸福像花儿一样》成为独立制片人。我看到了中国电视剧从慢慢起步、到荣光,到2014年网络元年流量汹涌,创作规律已经完全不一样了。2017年,互联网的购片价已经远远超越了电视台。当然,也得到晓龙导演和制片委员会的支持,他们觉得我年龄小,应该出去看看。

刚来互联网前三年,很痛苦。跟你之前所有的创作习惯、创作规律完完全全不一样。你要认识各种部门,要去拥抱互联网,得跟各个部门去沟通交流。我记得当时整个内容机制流程什么都没有,我们在通过一个个项目跑机制、跑流程、建标准化,在那个时候把自制剧的模式给建立,也是一个从无到有,从0到1的这么一个过程,但是现在来看是非常有收获的。

Q:您觉得虎鲸文娱自制工作室的优势有哪些?

A:在虎鲸文娱,这几年收获很多。从传统制片人转型成互联网平台的制片人,要不断学习。互联网平台协同作战,能够减少非常多民营公司解决不了的问题,比如说数据、前端资金、后端宣传。现在民营企业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,而且一头一尾的工作是最麻烦的——怎么去抓选题,你怎么去融资,怎么做电视台和平台的发行,播完了怎么回款。这些我们都不用担心,只需要把中间的内容做好。没有任何一家民营公司能够像平台一样给予自制剧这么大支持。

另外,要敏锐知道市场动向,敏锐知道观众想看什么,就需要用户调研、需要大数据的支撑。当然,数据肯定不能拿来做决策,只是辅助工具。内容本身的不确定性恰恰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。在这个过程中,还是收益无穷。

Q:工作室的“储备粮”非常惊人,能和我们介绍一下这些重头戏吗?

A:我做自制很多年,所有这些项目,万变不离其宗:内容的核心是与观众共情,内容的尽头是共情与共赢,改编的尽头是信任。

今年2月杀青的《踏雪寻踪》,是第一个响应公司精品化战略的项目,并启用了6位新酷漾时趣的签约艺人,而6月9号刚关机的《追诉》用了16位。

《追诉》是在《以法之名》打开高检题材大门后快速生产的一部剧,从创作到关机只用了一年多。我们正在打造检察题材三部曲,《追诉》《抗诉》(剧本创作中)和筹备中的《胜诉》——这些都将是系列化自有IP。

继《炽道》《点燃我,温暖你》后,“T大三部曲”的最终章《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》由黄轩、金晨主演,由《华灯初上》导演连奕琦执导,在创作中保持了杨昭和陈铭生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——我们处理为三段时空的“三生三世宿命感”。

还有“重生系列”,我们与张译合作过《重生》《重生之门》,《以法之名》是第三搭,后续《重生之路》《重生之道》也在开发中。国际化方面,《下神》邀请了好莱坞女性编剧创作,也吸引着多位有国际拍摄经验的新锐导演的兴趣。

科技赛道的重点项目是《砸锅卖铁去上学》,是晋江大热门的机甲科幻题材,堪称“现代版哈利波特”,会用到虚拟拍摄。

每一次,我们自制剧工作室都带着责任感和自驱力,冲在公司内容新举措的最前面。展望未来,必须看到内容的前瞻性和行业发展。传统长剧周期过长,难以跟上行业发展节奏,作品三年后面世时,世界早已面目全非。让作品与观众产生当下性的沉浸式共鸣,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。但不变的是初心:好内容必须与观众共情、共鸣,触及情绪、情感乃至灵魂——这才是最高级的东西。

转载自优酷情报局《以法之名》总制片人敦淇:内容的核心是与观众共情

发表区

默认头像

昵称邮箱随机生成可修改,安全可靠请放心使用!

最近更新